最新訊息:敬師、懷光、傳承──林清隆教授追思文(上)

385
次閱讀

林清隆教授

 

最高學歷: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博士

 

重要生平:

美國紐澤西州AT&T貝爾實驗室

美國Bellcore寬頻光波系統研究部 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

先進光子研究中心 主任

光科學與技術研究院 主任

電子工程學系 講座教授

信息工程學系 講座教授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光電子研究中心 主任

電機與電子工程學院 教授

瑞典皇家理工學院 訪問教授

法國貝桑松Femto-ST研究所 訪問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講座教授

國立中山大學 講座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

中國浙江大學 包玉剛講座教授

IEEE 終身會士(Life Fellow)

OPTICA(原OSA) 資深會士(Fellow Emeritus)

敬愛的林清隆教授於去年年底辭世,消息傳來,光電界無不感到哀痛與惋惜。林教授是臺灣光通訊技術的重要奠基者之一,對學術界的深遠貢獻與真誠熱情,令人銘記。本期專題特別邀請八位學者撰文,回顧林教授在推動光纖通訊發展上的努力、在學術領域的卓越成就,以及他對人生的熱忱與虔誠的信仰態度。從這些紀念文字中,我們得以更深刻地體會林教授的風範與精神傳承。

 

註:本追思文感謝以下八位師長撥冗撰文,依收稿先後順序排列

 

呂海涵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終身特聘教授

鄭木海 國立中興大學 講座教授

林清富 國立臺灣大學 特聘教授

鄒志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特聘教授

許根玉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

潘犀靈 國立清華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理學院榮譽終身講座

李三良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講座教授

廖顯奎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特聘教授

追思林清隆教授:亦師亦友的典範學者

 

時間:2025/04/29

文章作者:呂海涵教授

 

我與林清隆教授的緣分,始於1988年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 SPI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當時我還是博士班一年級的學生(part-time就讀博士班),那是我人生中首次在國際會議中進行口頭論文發表,內心既忐忑又緊張。發表結束後進入提問環節,一位光通訊領域的大佬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正當我努力思索如何作答時,一位我當時尚不認識的教授舉手發言,站起來替我回答,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令人心悅誠服。Session 結束後,我趨前致意,才驚訝地得知,這位在我最需要時伸出援手的長者,正是蜚聲國內外、德高望重的林清隆教授。當時的我,只是一位剛踏入博士之路的年輕學生,林教授卻毫無保留地給予幫助,展現出一位學者無私與仁厚的風範,這一幕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心中。

那次的相識,成為我人生中的重要轉捩點。在短暫的交談後,林教授不僅鼓勵我持續投入光通訊領域的研究,更慷慨地答應擔任我的博士班共同指導教授(Co-Advisor)。自此,我們展開了長達數年的師生情誼。他的引領與啟發,使我在光通訊相關領域受益良多,我的第一篇有關高密度分波多工(DWDM)的論文,便是在林教授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

林清隆教授學術造詣深厚,對光通訊技術的未來發展具有卓越的遠見與前瞻。他長年奔走於海內外學術機構之間,積極推動學術交流,並致力於培育後進,提攜晚輩毫不吝惜。每當他來訪台灣各大學,只要我人在台北,我們總會相約見面,暢談學術、人生與未來趨勢。這些深度的對話,不僅拓展了我的視野,更讓我珍惜與林教授之間深厚的情誼。

林清隆教授不僅是我學術上的導師,更是一位謙和、正直、情義兼備的長者。他的風範與人格魅力,總是令人敬仰且備感溫暖。他的離世,不只是學術界的一大損失,對我而言,更是失去了一位恩師與摯友。

願林清隆教授在天之靈安息。他一生所展現的智慧、風骨與精神,將永存我們心中,繼續啟迪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與學者。

 

呂海涵 敬筆

 

懷念林清隆教授:世界傑出光纖通信科學家與人生導師

 

時間:2025/05/09

文章作者:鄭木海教授

 

令人敬重的科學家,林清隆教授。林教授一生樂於助人,時常幫忙國內外學術圈朋友,如交大祁甡教授曾於休假研究期間至林教授於美國Bell Labs的實驗室從事光纖通信研究,也曾任國內交大光電系榮譽教授、中山光電系榮譽講座教授、台科大電子系榮譽講座教授及中華電信所顧問等多所研究單位榮譽職位,提供資源,協助建立國內外交流聯繫管道。

林教授是嘉義人,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至美國伊利諾香檳大學取得碩士學位,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電機博士學位,而後曾任職於美國Bell Labs、Bellcore等單位,從事光纖通訊及雷射研究。林教授喜歡與家人共度時光,即便頻繁往返國際,夫人周環環經常相伴返台,是一對相當恩愛的夫妻。林教授是位慈愛的父親,弟於2025年1月18日線上參加於New Jersey Holmdel Lincroft Bible 教堂為林教授舉行之追思會,兩位兒子 Thomas Lin及 Daniel Lin於追思會真情流露,訴說對慈愛父親的懷念與感恩,親子之情溢於言表。

弟在數十年的研究生涯中也多次受到林清隆教授的幫忙,1979年弟於中壢中華電信所(TL)任職時,首次認識回台擔任TL顧問林教授,後於1980年代幫助弟於美國科技公司工作及1994年台灣擔任中山大學教職。弟跟林教授有長達30年的互助,他多年擔任中山大學南台灣光電卓越中心諮詢顧問,每次回國於中山諮詢期間,相當盡責,細心閱讀研究中心出版之E-letters,對團隊研究方向用心給予建議。

林清隆教授為世界傑出光纖通信科學家,投身研究、樂於分享,是值得後輩學習的風範,弟也因此更樂於幫助他人,每年均為國內光電界學者書寫IEEE、Optica及SPIE會士申請,希望國內研究成果及學術同儕能於國際創造更大的影響力。林教授曾經引述過〈詩篇90神人摩西的祈禱〉第10節「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林教授的開闊胸懷,弟永遠懷念。

 

 

懷念林清隆前輩及兄長

 

時間:2025/05/13

文章作者:林清富教授

 

應該尊稱為前輩,但是他為人親切和藹,要我直接稱呼他清隆,也因此這樣稱呼他數年了,知道他離世的消息,甚感驚訝與悲慟!

做為貝爾實驗室時期的傑出研究員,清隆的研究表現自然相當傑出,發表的研究論文不僅極多,被引用的也相當多,單篇就被引用數千次的不在話下。而如此傑出的科學家,待人卻極為謙和溫馨,他回來台灣多次,常到台大光電所和我們碰面,除了聊研究以外,也閒話家常,或許因為我們姓名只差一個字,覺得他像是我的哥哥。他也在香港中文大學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過客座教授,在那期間,邀我參訪那些地方進行交流,對於提攜後進如我,令我非常感激。他回到美國時,我們也常聯絡,電話中談許多,包括對我新創公司的商業前景,給我很多鼓勵。和他談話總是收穫甚多,不只是知識經驗方面,在精神及情緒感受上受益更多。

一直以為可以與他如此聯繫閒聊,沒想到前不久收到他的 email,意外地看到是他家人代發,關於他離世的訊息,真是令人感到非常難過,從此無法和他再聊各種事項,失去這樣的前輩及兄長,覺得不只是惋惜,更是生活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部分,言語文字實難以表達心中的失落與傷慟,僅以此詩懷念他:

林間豪氣震山川,

清風揚帆勇向前。

隆冬已去春意現,

精誠更甚金石堅。

神采飛揚天地闊,

留於群山長綿延。

人世壯志凌雲霄,

間而不斷上九天。

 

林清富敬筆

永懷林清隆教授

 

時間:2025/05/13

文章作者:鄒志偉教授

 

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與滿懷不捨,悼念林清隆教授於2024年12月28日辭世。林教授是光纖通訊和光纖寬頻網路的重要先驅之一,他一生致力於學術研究、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為台灣光電界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學術成就也獲得了國際的高度認可,榮獲IEEE Life Fellow和OPTICA (formerly OSA) Fellow等。

林教授是光纖通訊和光纖寬頻網路的世界知名學者,擁有50多年的研究與教學經驗。他曾於AT&T Bell Labs貝爾實驗室和Bellcore工作多年。於1986年加入 Bellcore並擔任寬頻光波系統研究主任。在職期間,他發明了色散位移光纖 (Dispersion-Shifted Fiber,DSF) 和色散補償光纖 (Dispersion-Compensation Fibers,DCF)。該發明能有效補償光訊號傳輸過程中的色散效應,提升長距離傳輸效能,並減少訊號失真。這些技術突破,成就了當今全球光纖網路與寬頻互聯網普及部署的關鍵基石。

林教授不僅是我敬重的導師,更是我一生的榜樣。他重視實踐能力和人才培養,對學生傾注無私的關懷與教導。我至今仍深深地記得他對我的指導與勉勵。在2003至2007年間,林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及先進光子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任教於電子工程系和信息工程系。下圖是筆者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時與林清隆教授合照,該合照亦成為我珍藏的回憶。2005年林教授推薦我到愛爾蘭廷德爾國立研究所(Tyndall National Institute, Ireland),在Prof. Paul Townsend和Prof. Andrew Ellis的指導下從事Long-Reach WDM PON和高速 Photonic Switch研究工作。之後在林教授的鼓勵與推薦下,我有幸於2007年來到交大光電系任教。

 

1.jpg

筆者於2004年獲得博士學位時與林清隆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林教授辦公室合照

 

林教授在過去多次回訪交大,曾在2008年潘犀靈教授主辦的X-Photonics Workshop以及2010年、2013年、2016年間蒞臨交大,與師生分享他豐富的學術經驗與洞見。並於訪問期間與本系師生合影留念,留下珍貴回憶(如下合照)。時至今日,回想起他在交大訪問時的溫暖身影與交流情景,仍令人感念不已。他的親切、謙遜與睿智深深感動著我們每一位學子。

2.jpg

2008年林教授在X-Photonics Workshop與系上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合照 (從左到右: 陳亮光教授、許正德教授、何浩培教授、筆者、林清隆教授、潘犀靈教授、王淑霞教授、曾漢奇教授、李柏璁教授、陳錦泰教授)

 

3.jpg

2010年林教授訪問筆者實驗室與實驗室學生合照

4.jpg

2016年林教授訪交大,並且與系上教授合照(前排: 郭浩中教授、林清隆教授、祁甡教授、趙于飛教授、紀國鐘教授,後排: 李柏璁教授、盧廷昌教授、陳智弘教授、安惠榮教授、筆者)

林教授與台灣光電領域淵源深厚,早年即與多位資深教授共同倡議光電產業對台灣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創立交通大學光電研究所及光電工程學系,推動台灣光電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對全世界來說,林教授所發明的色散位移光纖和色散補償光纖在當今光纖網路中發揮關鍵作用。我總是告訴我們的學生,如果沒有林教授的發明,就無法實現目前普及和低成本的寬頻網路!

林教授雖已辭世,但他為光電領域奠定的里程碑、為教育培育的薪火、以及為人處世的典範,將永存我們心中,激勵後人繼續前行。

 

鄒志偉 敬上

敬師、懷光、傳承──林清隆教授追思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