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訊息:台灣第一部顯微鏡的誕生 專訪合盈光電——許志榮創辦人

468
次閱讀

前言:

           合盈光電許志榮創辦人從日本千代田光学工業株式會社取經,建立台灣的光學設計與製造技術,在儀科中心建立了台灣第一座光學工廠,製造出台灣第一部顯微鏡。除此之外,許創辦人推動了中華民國光學工程學會(現在的光電學會)的設立,退休後創立了合盈光電,是台灣重要的光學工程專家。

 

參與人員:許志榮 創辦人,陳昇暉教授,羅世芬記錄,曾貴聖攝影,廖博輝攝影

文章作者:陳昇暉教授

校  閱:苗迦南

1. 很高興我們今天有機會訪問合盈光電創辦人許志榮先生,來做人物專訪。我們在上光學課的時候,會跟學生說光學的發展,我們知道世界的光學史,但是卻不知道台灣光學技術的發展史況,現在多數的光學工廠是在臺中,包含合盈光電也在台中,您原來任職在儀科中心,是不是可以跟我們談一談台灣早期的光學技術發展史,還有您在儀科中心時的狀況。

  說到台灣光學的發展,我原先在「聯勤測量器材修造補給所」,修的是測量儀器,修理的時候,就覺得光學很重要,但不知道其製作方法,也無從學起,退伍後,我就到「科學儀器及資料中心」服務。

2. 就是在清華大學裡的「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資料及科學儀器中心」。所以你是退伍之後才過去的?

  對,過去的時候,我就在儀器中心專門修理光學儀器,那時候它在清華大學剛成立,儀器中心都是在修理一些電子儀器比較多。有一次剛好清華大學有一個幻燈機鏡頭壞掉,拿給我修,我也不知道怎麼修,從哪裡做,就用紙板畫出鏡片大概的形狀,量好光學數據,經過好幾次試驗,就拿去磨眼鏡的地方做,那時候也沒有光學玻璃啊,就拿白色的玻璃,做了鏡片給它配上去了,發現投影出來之後很清楚,比它原來還要好,就知道我可以試試看做光學儀器。後來有機會就請日本代理商台灣儀器行幫忙,跟日本的光學廠千代田Chiyota(千代田光学工業株式會社)聯繫,希望到那邊學光學鏡片製作。千代田光學工業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公司,通常不會讓你知道這些鏡頭怎麼設計和製作,後來他們一看我們是公家單位沒有商業行為,所以他們就說好,可以去學光學鏡頭製作,但是那時候他要價很貴。

3. 國科會同意讓你去學,要多少錢? 很貴吧。

  對,學費三個月就一百萬臺幣。那時候三層樓的房子一棟才二十萬。那時候我一個月的薪水才一千六百五而已,真的很貴,但是,為了學光學技術就向國科會申請。因為我已經有光學的經驗,國科會就讓我去,除了給日本公司的學費外,一天有兩百多塊美金的差旅費,要很節省。那時候我日文還不懂,在外面找到一些自修日文的唱片,那時候還沒有錄音機,當時在清華大學裡,暑假有半天上班、半天休息,我都利用那個半天休息的時候來自己自習日文,在那邊自己學,後來就到日本去了,去日本要自我介紹,我就請我叔叔先寫一張日文的自我介紹給我,就去了。

4. 那到日本之後,公司都教些什麼東西?

  到那邊日本公司教一些課程都是他們安排,不是我們要求的,課程安排就是光學設計,還有光學鏡片的研磨、鍍膜,和檢驗等。講一些比較大略性教你怎麼做,很多細節都是自己去問去找,比如說研磨用的瀝青,瀝青可以分成膠合用和拋光用兩大類,各有十多種,我會問他們的採購人員在哪裡買的,下次去買,順便帶我去,我去了就把資料拿回來了。所以,磨平面、磨凹面、凸面、小鏡片、大鏡片或膠合鏡片,需要用的瀝青是什麼、混了多少種的瀝青,膠合用還要摻radio light粉末,我把那個資料整個蒐集起來。還有磨鏡片不是一次就磨出來,鏡片越精密它磨的程序要越多次,比如第一次磨用多粗的砂、細砂、最細的砂,再來拋光,鏡片要從旁邊開始磨,漸次磨到中間,才能達到那個鏡片的要求,因為光學鏡片不是只要求曲率對,厚度也要對,這之間有他們一百年的經驗。接著是鏡片的裝配,鏡片一套是十幾片,裝配也要對光心,光心對不準也沒用,因為不可能每個鏡片都很準,所以裝的時候要調整好再固定,一點都不能差,四十倍鏡頭的分解力,就要一個mm有三百條線,都要分清楚不能有一點模糊,所以鏡片厚度的誤差值有一個對照表,課程都快要結束了他們都還不願意說。後來有一天,我感冒迷迷糊糊的,看錯時間太早去公司,沒有人在,那時候沒有照相機,我就用抄的,才把那個資料帶回來。

5. 這樣聽起來,從您把光學技術學回來,把光學工廠從鏡片的研磨一直到鍍膜全部弄起來,需要很多的經費,當初是是自己申請嗎?

  對,就是去國科會申請,就是那個鏡片給我做成功以後,大家才對我另眼看待,因為臺灣找不到人可以做這些鏡片。那時的光學大家都是一知半解,連大學裡的光學課程都很簡單,光學的特徵、色差、像差就這些而已,沒有光學設計,光學製造根本沒有。所以要設計鏡片研磨的模具都要有經驗,例如鏡片這麼小,模具直徑設計要多大,一個模子要放幾個鏡片一定要算好,算得太大或太小,磨出來的鏡片就不行,所以包含模具曲率多少、模具直徑多少、多厚,都要學。磨好後要檢查,要根據日本的標準,也等於世界標準一樣,所以也要按那個標準去做,光顯微鏡的鏡架,測試就差不多一百多項。

6. 您提到顯微鏡,就是台灣第一部自製顯微鏡的開發,是光學工廠的第一個產品嗎?

  對。當時是光學工廠先自己開發顯微鏡,完成後,教育部還是教育局訂了一千多臺顯微鏡要給高中、初中用做教學用途,那時候儀科中心也沒有推辭,所以我們就做了。

7. 但是,顯微鏡算是很複雜的光學系統,跟磨一個鏡片不一樣,還有顯微鏡的光學設計也要做。

  對啊,裝配也不一樣。你看看這個顯微鏡鏡架,內鏡頭的設計一組有六個鏡片,光圈要對準,然後裡面還有一個彈簧,因為到標本的距離很短,稍微不小心就會把標本壓破,所以有這個彈簧可以彈回去。還有不同倍率的鏡頭光心都要轉,轉這個倍率到這裡剛好是中心,所以這條線都要很準,精密度要夠好,底下還有一個聚光鏡。

8. 不過聽你這樣子說,以前我們都說臺灣的光電的工業或者光電的技術的發展,開始於李國鼎規劃了光電產業政策,然後大家就開始往那邊走,但是我聽起來是其實像光學剛開始還是像沙漠,什麼東西都沒有,您覺得這個東西是很重要,就慢慢把它推動建立起來了。

  對啊,剛開始時什麼都沒有,連我要成立一個光學工程學會都成立不起來,搞了兩年我才成立起來。

9. 光學工程學會也是由你發起的嗎?

  對,我發起的,光電學會當初是我自己一個人開始推動,開始的會員都是我一個一個去找去拜訪,有學校教授有業界廠商都有,那時候台灣沒有光學人才資料,也不知道要去哪裡找人,連報紙、雜誌都沒有光學的新聞,聽到有人說哪裡有一家光學公司,我就過去找,然後他們再介紹其他人,所以我是全省走透透。因為你做光學,你要了解再問光學問題,就像照相機裡面有什麼東西,別人能做什麼,怎麼做,不然就像外行人只知道照相機怎麼用,所以我都親自去找人。

10. 所以你是第一任的總幹事,儀科中心蘇清森主任是會長。那當時除了學會會務外,還有發行光學工程刊物嗎?

  對,光電學會的Logo也是我設計的,當初我用光學工程學會不是用光電學會,因為當初我和王大庚博士討論,花了一兩年的時間,說光學包含光電範圍比較廣,還有當初物理學會認為光學屬於物理學的部分,不需要再成立光學學會。後來我才想用光學工程學會,工程是實際的應用和科學為主的學會不同,後來工業局才同意我成立。民國69年12月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成立,當時個人會員有522 人,團體會員有38 個。光電大展也是一樣,我想要所有光學儀器、設備、機器都來展覽,當時內政部規定學會辦展覽只能展掛圖、書籍,其他都不行,後來就想說找李國鼎他們比較支持科技,再去交涉才允許展示光學儀器及零組件,辦成之後,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展覽都有賺錢,第四屆之後就交給國科會光電小組來辦理,就是現在的光電協進會PIDA。學會成立後除討論學會相關事情外,還發行「光學工程」季刊,而且在每屆年會時發給優秀論文獎金及獎狀,對光學有傑出貢獻者發給一兩純金工程獎章。我認為光學工程刊物要多一點工程的文章,讓國內的廠商能參考學習,一般的學術論文不容易做技術推廣,也可以請政府的外交單位協助,蒐集國外的光電技術發展現況,刊載在光學工程刊物上讓大家知道世界光電發展趨勢,對學術研究或業界技術發展都有很大幫助。

11. 我聽你這樣講才了解,台灣的光學其實是靠民間或者是這些研究機構,慢慢地打造起來的,不管是從儀科中心也好,光學學會也好,這些都是你慢慢地把這些從沒有到有,把它建立起來。

  對啊,我也協助經濟部到世界各國考察光學產業,在民國76年完成一份「光學工業發展可行性之調查與研究報告」,也協助眼鏡同業公會合作擬定「眼鏡類國家標準」。

12. 那後來你是從儀科退休後才到台中這邊來創立合盈公司嗎?

  我退休了才來創立合盈公司,創這個公司也是很辛苦,因為我有了很多光學的資料和經驗以後,有人會願意要投資。我是找幾個親戚和朋友投資,最主要是我的兒子。

13. 對,許玄岳董事長。

  剛開始在清水有小小的工廠,第一年就有一些獲利了,後來慢慢就有穩定收入。

14. 清水那邊的工廠我有去看過,當初是做PC camera鏡頭產品,品質很不錯,所以我記得。所以合盈從你創立之後,公司的發展當然就是會看產業實際的需要,跟儀科又不太一樣。

  不一樣,因為我們最主要還是市場導向,沒有市場沒辦法獲利,你做出來一定要有市場導向。產品開發不只鏡頭,而是整個光學系統,你光開發鏡頭沒有用,所以我們目標是光電產品,我們是光電儀器。

15. 可是你們以前顯微鏡做得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想說繼續做顯微鏡?

  不是,因為你現在做一般的學校用的顯微鏡,大陸公司做得很便宜,你也拼不過人家,我們做的都是很精密的光學系統,說真的,大陸公司要求不像我們這樣,因為我們按照那個世界的標準去做,你看一般的光學系統要有定心機做檢測,每片鏡片都要跟光心定位在一起,有些公司沒有這樣做,通常都是差不多就裝配,然後裝配起來可以的通過,不可以的就換一個新的鏡片進去,因為它磨出來的那個光心是不一定很準,但是也不是差得太遠,可能配一配,配好就可以了,用人工來降低鏡片的精度需求,我們沒辦法這樣跟人家拚,他們的工資便宜啊。

16. 那比較精密的顯微鏡,臺灣可能和德國或是日本的產品競爭嗎?

  品質最高還是德國Zeiss,德國的產品,強項是製造精密,他的光學鏡片的玻璃,都是自己做嘛,Schott做的,他們之間的合作特別好,還有日本品質不錯。

17. 我問這個問題的意思就是說,你是從台灣光學產業幾乎都還沒有的時候開始做,把光學技術建立起來,一直到現在臺灣的光學或是光電產業已經發展到世界水準了,但是臺灣的光學儀器設備的層次,還沒有到非常精密的等級。這麼多年來,臺灣的光學產業也投入很多人才了,是有甚麼技術瓶頸還是說臺灣光學產業還缺什麼關鍵的東西?為什麼臺灣作不出台積電需要的EUV曝光機,或是一些精密的光學儀器,好像都沒有產生出這樣的公司或者是這樣的研究所。

  這個還是要看政府跟有錢的老闆,因為做那些特別精密的儀器,不是說你想要做就做得到,一定要有各方面的配合,一方面也要有人才,人才對這個技術很有興趣,就會一直往這地方鑽研,鑽得很深,當然就有機會開發出來了,但是一般來講,現在外國有很好的基礎,已有成熟的技術,開發出很好的東西,所以一般來講都會買現成的產品就好了,臺灣的產品沒有名氣,買外國的產品比較安全,所以我們自己發展的機會就沒有,除非政府來發展,政府自己先用,用了覺得不錯,就慢慢私人就開始採用,就可以發展起來,要不然你說憑私人公司自己做,可能就要投入很大的資本,很精密的東西才做得好、做得出來,不管製造或測量都要很精密的儀器設備。日本做的東西剛開始也是好看不好用,到現在做出來很好的產品也都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才有這個能力,所以很多東西要跟外國比的話,那也需要一段時間才有機會,就像我做光學鏡頭一樣,你剛做出來人家不相信你啊,但是你做了一段時間以後,慢慢大家覺得你做得不錯,為什麼要買國外的,台灣的產品也不錯,還更便宜啊,那他就會買。

18. 好,謝謝許先生今天接受我們的訪問,讓我們知道台灣光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和當時的血淚歷史,謝謝你。

台灣第一部顯微鏡的誕生.jpg

圖一、台灣第一部顯微鏡的誕生,嚴家淦副總統參訪儀科中心

師長合影.jpg

圖二、合盈光電許玄岳董事長、合盈光電許志榮創辦人、中央大學陳昇暉教授、儀科中心廖博輝研究員(由左至右)

專訪影片QRcode.png

https://youtu.be/VC6pFFW4b

(專訪影片剪輯)

台灣第一部顯微鏡的誕生 專訪合盈光電——許志榮創辦人